以博彩发家,被称为“赌王”的何鸿燊,一辈子没上过赌桌。
何鸿燊从不赌博,因为他的赌局从来不在赌桌上,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为什么还要在赌桌上赌呢?每天这么多人来葡京不就是跟我赌输赢吗?我其实天天在赌。”
他的一生如同一个盛大的赌局,赌的是自我,是时代,是命运。

赌自己:赢下身家
1921年11月25日,香港名门之家的何家迎来一子,排名老九,取名鸿燊。
“燊”字有三火,意为旺盛。可是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还没能享受纨绔人生,就先体会到家道中落。

何鸿燊与父亲
何鸿燊13岁时,何家因炒股失利倾家荡产,父亲逃亡越南,只留何鸿燊和母亲在香港贫穷度日,受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一次何鸿燊向当牙医的亲戚请求拔颗蛀牙,亲戚不屑一顾:“没钱补什么牙,拔掉算了。”这种薄情令何鸿燊发了狠,赌下去自己也要争一口气。
抗战期间,香港沦陷,20岁的何鸿燊揣着仅有的10万港元,义无反顾地进入澳门联昌公司做秘书。

何鸿燊年轻时
何鸿燊本身有犹太、荷兰、英国、中国多国血统,相貌帅气,外语流利,记忆力惊人,很快受到重用,负责压船。
压船是个高风险的职业,所谓富贵险中求,何鸿燊一不怕陷,二能避险。
他的外国脸和外语帮了大忙,机智聪明屡克危机,多次立下汗马功劳,1943年,联昌奖给他100万港元的分红。
就这样,不给自己退路的何鸿燊,靠着一股子热血闯劲,22岁,便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53年,让人眼热的何鸿燊在澳门的生意遭到地头蛇的打压,他只能变卖家产,退回香港。

这反而带给他新的机遇。经过他冷静观察,发现香港战后经济发展,人口激增,于是果断地把300万港币身家投入到房地产。
6年过去,300万变1000万,何鸿燊成为了名震香江的大富豪。
可是他心中总有不甘,回望澳门,决心再赌一次。这一次,他看准了澳门的博彩业。

赶上澳门政府推行赌博合法和职业化政策,他要争抢的,是澳门的赌场。
这块肥肉人人想吞,新老势力更是盘根错节。
何鸿燊这次说得谨慎。他想联合霍英东准备投标,对一心做实业的霍英东,他几乎“又拉又哄”。
最终何鸿燊以316.7万澳元力压澳门现有持牌财团“泰兴”315万澳元,成为新一任持牌霸主。
何鸿燊(最左)和霍英东(最右)
这下老牌财阀们不干了,他们放出狠话,发出八大威胁,第一条就是“取何鸿燊的性命”。
当年敢只身拿命来澳门赌前程的何鸿燊,何惧再赌一把,他直接回应:“如果我被打死,48小时内谁能把凶手杀了,就去我的律师那里支取100万元。”
而面对下一个“往赌场里扔手榴弹”的威胁,何鸿燊更是面不改色:“你掷俩,我还双”,谁替他回敬一个手榴弹,就可以来公司支取1万元辛苦费。

何鸿燊在赌桌前留影
这些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过招,让对手无路可退,大概他们不知道,何鸿燊堵上了自己,就根本不留退路。
除了回击对手,他还专心打理产业。他改良了赌场的外观,把其打造成博彩、酒店、表演、夜总会为一体的娱乐场。他还改革了赌场小费70%上缴的规定,转而发放给员工。

上世纪90年代,赌场直接聘用的员工近1万人,2003年,何鸿燊缴纳的博彩税,占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何鸿燊成了许多澳门人的“米饭班主”、“无冕澳督”。
赌赢的他,成为世人口中独一无二的赌王。

堵时运:赢了声名
成为赌王的何鸿燊,把眼界放得更宽,赌注放得更大。
香港回归前,他去北京。别人称他“同志”,他心里犯嘀咕:叫我同志,是不是要分我身家?
见到邓小平,他第一句话就试探:“邓大人好!”
邓小平马上回答:“恭喜发财!”
这四个字,让他吃了颗定心丸,心胸也敞亮了起来。
所以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大胆构想,他鼎力支持,充满信心,赌“一国两制”一定成功。

回归前夕,很多企业开始迁移注册地,何鸿燊丝毫不慌,还劝朋友:“大家都不要走了。中央对两个特别行政区‘特殊看待’, 中央这个‘大后台’要我们成功的决心十分坚定。”
他相信回归以后还能继续发财,“马照跑,舞照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何鸿燊等人在现场,望着国旗和国旗一同升起,突然澎湃到热泪盈眶。
第二年,76岁高龄的何鸿燊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每周一到周五都会抽半个小时学普通话。
“我懂英文、葡文、日文。香港回归后,我当上了全国政协常委,经常回内地,从商也好,议政也好,都应该学好普通话!”
1999年,澳门回归。回归前夕,何鸿燊作为澳门筹委会的副主任去人民大会堂开会,他被称为“爱国资本家”。
他先后被港澳两地授予最高荣誉勋章,但何鸿燊告诉周围人,自己最中意的称呼还是“爱国资本家”。
90年代末,他在澳门的赌场生意,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再加上澳门政府引入竞争机制,将赌牌 1 改为 3 ,之后又3分为6,这对何家生意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回归后,随着内地游客大量入境,澳门博彩业大盘飞速增长,何鸿燊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暴涨。
何鸿燊说:“澳门博彩业突飞猛进和澳门社会繁荣稳定,与祖国的支持息息相关。”并倡导整个何氏家族:祖国穷困时,捐钱;祖国富裕了,出力!
他在商业投资上越走越远,却在文化捐资上越走越近——“爱国收藏家”,成为他最喜欢的身份。
2003年,圆明园十二兽首之一的“猪首”真品终于被发现。那位美国收藏家要价惊人,负责追回文物的专家组又喜又急,一筹莫展。

此事被何鸿燊得知,他一举拍得猪首,捐赠给北京保利博物馆。
这件事,也让何鸿燊对帮国家追回文物产生了兴趣,2007年,他又出资6910万港元拍下马首,并在2019年,将其当做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还给国家。

对他来说,财富变为享受已然微不足道,而财富变现成更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价值,便是爱国情怀——他的赌局,开始为国家、民族下了重注。
捐款、出资、捐赠,钱能做的贡献他在所不辞。甚至在有些事情上亲力亲为,肩挑更大的担当。

无论别人怎么唱衰,他都对自己的赌注充满信心,告诉身边想要离开的朋友:“中央这个‘大后台’要我们成功的决心十分坚定……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只会好,不会坏。”
他这么相信着,也这么影响着下一代。

所以有接他衣钵的女儿何超琼,作为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主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铮铮发言:
“从家族老一辈起,我们就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祖国,爱国是我们家族的担当。”
爱国爱澳,已经成为何家家训。和国家站在一起,是他这辈子,为自己投下的最重的砝码。

赌感情:晚年哀华
赌王帅了一辈子,长相帅,气度帅,行事帅,时运帅。
这样的人简直是天选之子,怎能不占尽人间风流。

他的4房太太,17个孩子,成为了博取报纸版面,让坊间津津乐道的现实宫斗剧。

每一位太太跟着他,都说是有爱情,且心甘情愿:
原配黎婉华,出身名门,与赌王少年夫妻,陪他从一穷二白打天下;二太太蓝琼缨陪他觥筹交错,出双入对,协力持家;三太太陈婉珍曾是大房看护,热心慈善,与他日久生情;四太太梁安琪与他一舞定情,性格泼辣为他保驾护航。

原配:黎婉华
每一个太太都是被他的英俊多金、浪漫深情而征服,他只需坐等入怀,让她们在他身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只愿享受“齐人之福”。

赌王四太接受采访
但随着年事增高,别说齐人之福,连凡人之福也只是奢望。
从80岁开始,每年11月生日,平日繁忙,王不见王的各房子女都会挖空心思地卖力演出,彰显孝心。
只是2001年,老人家就一天一夜连赴四场寿宴,只为雨露均沾。

赌王的寿宴,成为各方争宠夺财的修罗场。
照片上,家人们笑得越来越开心,赌王却越来越无力,因为面部萎缩,逐渐衰老成一尊蜡像,任人摆拍,犹如道具。
冷清的大房、强势的二房、不甘的三房和高调的四房,各个攻于算计。当初的情早就化作眼前的利,他管不动了。
2009年,何鸿燊不慎中风,跌伤头部,从此之后,有时候连话都说不清楚。

赌王与三房一家
2011年初争产风波最盛之时,年近90岁的赌王曾一天之内跑三家“灭火”,被媒体拍到,他在车里疲惫地睡着。
最终,何鸿燊发表声明,宣布全家人达成共识。
分产后,“赌王”的商业帝国里最重要的两个公司,澳博和信德由二房的两位女儿接手。

二房何超凤、何超琼姐妹
在确认二房作为接班人的同时,赌王也没有薄待三房和四房,两位太太都在澳博董事会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但是看上去的“大和解”,依旧暗潮涌动。
就在去年,四房抢先诞下男孙,迫不及待地发表了声明,声明中,“男丁”、“长孙”、“继承‘燊’字”的字眼背后,欲望呼之欲出。

而何鸿燊,早就厌倦这每个家庭都想逃避厌倦的世俗。
照片里的他看不出悲喜,空洞的双眼里是对这个世界的凉薄与无可诉说。
曾经人人都爱他,他也曾自信爱人人,他赌下一切,从不肯做输家,也不曾做输家,但是感情的赌注,却是双方去下的。
赌王的传奇还在,可是赌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他赌得过命运,赌不过命数。
他也许现在只想好好地睡一觉,他真的累了。

赌王走了,留下一把输赢未定的赌局。
彼时他经历战争风雨,时代变迁,却依旧意气风发如少年,“这一把,我必须要赌。赌不一定会赢,但不赌一定是输。”
而此时,他成为了港澳近一个世纪最励志的传奇,成为了百年港澳故事的书写者。
江湖再无“赌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