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2025年1月至2月,河南南阳警方通过“普法+感化”的双重策略,成功规劝4名涉嫌诈骗的网上逃犯主动投案自首,其中包括两起典型案例:

1. 内乡县三人组”诈骗案
2025年1月初,内乡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发现因涉嫌诈骗被商丘宁陵警方通缉的常某、姚某、王某在城区活动。民警迅速联系三人及家属,通过反复讲解法律后果、强调“自首从宽”政策,最终于1月4日促成三人主动投案。
2. 唐河县“跨省逃犯”刘某案
2月5日,唐河县泗洲派出所发现被南京警方通缉的刘某藏匿本地。民警通过多渠道联系刘某亲属,从“法律震慑”和“家庭情感”切入,最终刘某于2月10日自首。目前,上述4人均已移交案发地警方处理。
警方策略:如何让逃犯“主动上门”?
1. 精准普法”击溃心理防线
民警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向逃犯及家属详细说明《刑法》中自首从轻、认罪认罚等条款,并强调“拒不投案将从严惩处”,利用法律威慑打破侥幸心理。
2. 亲情牌”感化逃犯
家属的配合是成功关键。例如,刘某的亲属在民警多次沟通后,主动加入劝说,最终促成其自首。这种“警民联动”模式显著提升了规劝效率。
3. 全网追逃”持续施压
南阳警方通过公安系统内部协作平台,实时更新逃犯信息,并利用社交媒体发布通缉令,压缩逃犯藏匿空间。例如,2023年唐河警方曾通过类似手段迫使逃犯陈某回国自首。
争议焦点:自首背后是“真悔改”还是“求生欲”?
1. “宽大处理”的诱惑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可减轻处罚。此次4名逃犯选择自首,显然是为争取轻判。
2. “潜逃成本”过高
一名曾潜逃柬埔寨的逃犯坦言:“国外躲藏时不敢用银行卡、不敢联系家人,生不如死。” 南阳警方正是利用逃犯的“生存焦虑”,迫使其选择自首。
3. 公众质疑:“自首就能轻判?”
有网友指出:“诈骗犯害得多少家庭倾家荡产,自首就能从轻发落,是否对受害者不公?” 这一争议反映出法律“惩戒”与“感化”的平衡难题。
深层影响:南阳警方“追逃模式”启示
1. “攻心为上”取代“暴力追缉”
相较于传统抓捕,规劝自首既能降低执法风险,又能节约司法资源。例如,2021年唐河警方通过家属感化,促使涉恶逃犯邢某自首,避免了潜在冲突。
2. “科技+人情”双管齐下
警方利用大数据定位逃犯活动轨迹,同时通过情感沟通瓦解其心理防线。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已成为多地追逃的范本。
3. 对社会治安的连锁效应
2025年1月以来,南阳辖区诈骗案件报案率下降12%,显示追逃行动对潜在犯罪形成震慑。警方称将延续“盯逃不放、追逃不停”的态势。
结语:追逃未有穷期】
南阳警方此次行动再次印证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然而,如何让自首制度既体现司法温度,又不失惩戒力度,仍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命题。
逃犯自首不是终点,公平审判才是正义的闭环!”
发表评论